大數據時代,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大數據80%以上與地理信息有關,且呈現海量、多源、異構、動態的特點,傳統技術體制在信息查詢與整合中存在以下問題:對實體對象空間位置的標識不唯一,查詢檢索效率低;對實體對象的標識不統一,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困難;對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進行統一組織管理存在重大障礙。以上不足互相關聯、互相影響,極大制約了現有信息系統效能的發揮,方案提出基于北斗網格碼的信息查詢與整合方式,使得數據查詢效率更高,數據整合更便捷。
在對現有系統不推倒不重來及保護現有數據庫獨立性的基礎上,充分利用數據中的“空間位置”屬性,增加北斗網格編碼字段,作為ID對各種數據進行統一標識,并以其為紐帶構建對象內在的時空關聯關系,建立編碼動態索引,實現大數據統一組織與高效查詢。同時,利用網格編碼一維、整型、二進制的特點,實現時空大數據的計算、傳輸、分發、服務等應用的高效“編碼化操作”。
(1)統一標識
圖1 空間位置統一標識
(2)數據組織
圖2 數據組織與關聯
(3)檢索與分析
圖3 數據檢索與統計分析
(1)基于網格編碼的時空大數據快速整合和自動空間關聯;
(2)數據檢索由多維時空查詢簡化為一維數值匹配查詢,效率大幅提升;
(3)空間計算由經緯度浮點數運算轉化為基于二進制編碼的位運算,計算效率提升10倍左右。
空間管控問題是軍航、民航、通航以及無人機航空業界備受關注的問題。隨著飛行器數量越來越多,特別是隨著低空領域的開放,空管壓力越來越大。飛行器運動規律變化復雜,航路規劃的計算遇到瓶頸,傳統方法普遍以經緯度為基礎,通過解算三維曲線方程加安全裕度的方法,來實現對空間對象的航路規劃和管控,計算復雜度高,已無法適應飛行器快速增多的變化。方案基于北斗網格碼進行三維路徑的規劃,有效降低計算復雜度,使空間管控更加實時、高效。
用靜態立體網格承載三維空間信息,時間維作為變量,將空間內有無人機的網格標記為1,沒有的標記為0;在三維靜止空間中,根據無人機之間安全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變量,找到任意一條和現有運動目標靜止軌跡(時空軌跡)不相交的立體網格直線(曲線)區域,反向轉換成無人機在三維立體空間的運動狀態,即可規劃出任意動態的無人機飛行路徑,并能將飛行空域的利用率達到最大。
圖4 三維路徑規劃示意圖
圖5 計算復雜度對比
(1)將復雜的浮點運算問題變成一個空間網格的匹配問題,空間飛行規劃計算效率提升10倍以上;
(2)保持空間計算效率的平衡,算法復雜度呈線性變化,不隨空間對象的數量、分布及運動規律的變化而變化;
(3)空域利用率提升1倍以上;
(4)具有全空域性,支持整個地球空間的空間管控。
目前高精度位置服務,其基本模式是“先請求、后計算、再服務”。這種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和短板。主要表現在:
用戶端:
移動終端需要持續消耗流量,使用成本高;
需頻繁進行數據交換和運算,耗電量大,待機時間縮短。
服務端:
隨著用戶數的增加和精度的提高,后臺計算壓力增大,服務的實時性難以保證;
受通信帶寬的影響,同時服務的用戶數量受限。
將服務區域劃分成多個網格,解算每一網格的位置修正數并向外廣播。當用戶通過衛星導航系統獲得自己的經緯度位置后,會自動生成相應的北斗網格編碼,自動匹配并提取當前位置的修正數,從而實時獲得精確的位置信息。
圖6 空間區域網格化
采用北斗網格技術,將目前復雜的“先請求、后計算、再服務”的串行、有源服務模式,變為簡單的“接收+匹配”的并行、無源服務模式,用戶體驗明顯改善:
(1) 可同時服務的用戶量不受限制;
(2) 幾乎不產生流量,大大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;
(3) 明顯降低用戶終端的功耗,提高待機時間;
(4) 極大緩解服務商的計算壓力與通信帶寬壓力;
(5) 后臺的計算與發播完全分離,信息單向傳輸,最大限度提高安全性。
現有導航應用軟件普遍以傳統的經緯度為基礎,在地理信息系統上疊加矢量道路網數據,實現為用戶導航的服務。如果沒有矢量網數據,或矢量網數據不全,則無法提供正常的服務。因此,如何在矢量道路數據缺失的情況下實現路徑規劃,就成為導航應用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。
通過天基、空基和地基等多種遙感和測繪手段,獲取道路、地形、高程、坡度、植被、河流、草地、耕地、DEM(數據)、三維DTM(數字地面模型)、以及氣象水文等數據,形成目標區域的多圖層地理信息庫。在各圖層地理信息庫生成的同時,按GeoSOT規則將數據信息剖分成合適尺度的網格,并給每個網格賦予北斗網格編碼,對現有的地理信息庫同樣增加北斗網格編碼。根據多圖層數據,量化每一個空間網格對于規劃對象的可通過性,可將通過的網格標為1,不可通過的網格標為0,利用北斗網格碼的高效計算特性,快速得出該對象在目標區域可以通過的網格,進而規劃出合理的路線。
圖7 數據采集與組織
圖8 數據編碼
圖9 可通過性判別
(1) 實現在無路網信息情況下的路徑規劃;
(2) 優化路網信息不全情況下的路徑規劃。